刘先生收藏一枚铸隐起文大明元宝

2024-01-23 08:59:27 人看过

刘先生收藏一枚铸隐起文大明元宝

刘先生收藏一枚铸隐起文大明元宝。全文共15字:“丁丑年,大明元宝,四十八两,顺天铸银”。隐起文笔画高低错落有致,十分漂亮,在已见过的隐起文铸币中,惟此品最具特色。元宝之所以用隐起文,刘先生认为是国家铸币的一种防伪标志。银锭铸造精美,有粗略打磨过的痕迹,现重量为1500克。银锭全身硬绿,锈斑最厚处达5毫米,成疙瘩状。

为了弄清这锭比常品少二两的银元宝,刘先生查阅了很多资料。《中国货币史》称:“普通大元宝是五十两一锭,下面再分各种大小的小银锭。”旧谱中的大银锭都是五十两,再重的就属镇库之宝了。

老农拆旧房在墙中发现一枚元宝,但是缺二两,为何呢?

刘先生收藏的四十八两银锭是本地郊区一位老古玩商所售,而他是从一老农手中购得,老农则得于自家拆旧房的墙中。经化学鉴定,确认为白银所铸。

老农拆旧房在墙中发现一枚元宝,但是缺二两,为何呢?

明代中叶以后,白银逐渐成为主要支付工具。银锭有五十两、十两、五两、一两等,一般使用阴文刻银炉或银匠姓名,后兼用阳文,阳文多是打印上去或铸上去的。

“顺天铸银”4个字,足以说明此银锭是大明京都顺天府官炉所铸。明王朝在建都北京后,于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明朝丁丑年元宝,从永乐元年到崇祯十年(1637年)共有五代皇帝年号时逢“丁丑”,即景泰八年(1457年)、天顺元年(1457年)、正德十一年(1517年)、万历五年(1577年)、崇祯十年(1637年)。其中,景泰八年和天顺元年同在1457年,此时明朝的白银生产和流通尚未进入盛行期。到崇祯十年,明王朝已危在旦夕,白银作为主要支付工具的时期一去不复返了。所以刘先生认为,此银锭当属正德十一年或万历五年所铸明朝丁丑年元宝,后者的可能性最大。

刘先生收藏一枚铸隐起文大明元宝

银锭重四十八两者史无记载,面前的银锭又是客观现实。刘先生斗胆妄断:五十两银锭应是地方政府收取民间各类赋税之碎银后,为便于上缴国库而统一铸造的,每四十八两税银,按大明法律须加二两“火耗”。

老农拆旧房在墙中发现一枚元宝,但是缺二两,为何呢?

“火耗”即铸钱时金属的损耗。《元史·刑法制》记载:“其有巧立名色明朝丁丑年元宝,广取用钱及多称金数,克除火耗,为民害者,从监察御史廉访司纠之。”又载:“至明代中叶田赋征银,以弥补折耗为名,另征火耗……均为赋税正款的勒索。”可见,当时各级地方政府所铸银锭均为五十两(内含二两“火耗”)。四十八两的银锭乃国库所铸,当然就不需要再加“火耗”了。按当时的计量刘先生收藏一枚铸隐起文大明元宝,四十八两就是三斤足银。

刘先生认为,四十八两银锭属非流通货币,可能是帝王为赏赐功臣而特铸,具有勋章加奖金的双重含义。对获奖者而言,这是一种极高的荣誉刘先生收藏一枚铸隐起文大明元宝,能够获此殊荣者屈指可数。此类银锭在经历400余年之后,所存极罕,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TAG标签: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