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阴生阳长阳死阴成阳化阴变

2022-05-25 00:00:00 人看过

阳化气,阴成形

   【阳化气,阴成形】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化气与成形,是物质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运动形式。张景岳注:「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因此,这里阳和阴是指物质的动与静、气化与凝聚、分化与合成等的相对运动,进而说明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作用。

五行阴生阳长阳死阴成阳化阴变

   五行十干出于阴阳,老子云:阴阳乃先天地所生;若以质气论,则气先质后,因有气方能质生,气得质负载于阴质之身。对于物质世界独立生命而言,必然是有二气太极互抱对立统一一体于质体,无气则质死。而这不同物质来源何处,先天阴阳二气来源何处,则需不断探索。

   五行之道,阴阳互根,阴阳互体用,阴阳平衡互融互动一体。若论土之植养,戊己土互抱一体,春戊土临官于亥,己土临官于卯;则能融藏金水木火一体束临官水性聚生成活水以生甲乙木。甲乙木阴阳二气互抱,甲木至寅而临官,乙木至酉临官,则可以生丙丁火。丙火至巳而临官,丁火至子临官,则可以生戊己土。土随火母而生,故戊土先天之体禄于巳,己土禄于子以成天地;戊己土后天之体临官于亥午,以生养万物。戊己土乃金水木火冲气所结,自然成形,天生大地,为水火金木凝化,土气含散持实,阴沉凝结燥散土则大地生成;土禄则可以藏金凝土形,故庚生于巳,辛金生成于子。庚到申临官,则可以杀伐万物;辛到卯临官,则可以聚气凝结物形。壬水生申,临官在亥,则地之植养气敛,水得土而聚临官则生甲木生气;癸水生成卯,到午临官,则生物水溶体活而性胎。甲阳气生,甲乙质形随之生养,甲阳主化,到寅临官,则万物育化长养之气壮,到午甲阳气死,甲乙质形生成;乙阴主变,乙阴到午生成,到酉临官而育变丁生成而身死赴天际为闪烁群星,此中国古人认为一星一人之由,人由星宿降生之理;哈哈,其实人死哪能变星宿呢,变为鬼火还差不多。

   五行阴阳二气物化万物,无分先后,无分先后是什么原理?是指如甲乙阴阳二气物化在天地的时候,变化成寅卯木的时候,他们分阴阳而为寅卯,但是寅卯物化成功时没有先后,只是在标示生命运动的时候,将他们分出先后。如寅月前而卯月后,这是基于他们的相同的长养状态的。而甲乙之生气与成气分阳死阴成是甲乙所化的寅卯木都是一样的,阴阳和合而生命长养壮旺而死没。甲乙二气是运动的,就像接力棒一样,甲死乙继,乙衰甲继,甲乙一定是互抱一体的,但终有分离之时,这时候,就是一个生命过程的太极图。甲乙不递互运动万物不生不长无生无死,则天地间就没有生命万物,就谈不上生命生生不息。

   甲乙木临官时,则丙丁火生成,丙丁火乃能促甲乙之气阳化阴变,万物乃能循环天地,赖以生生不息。丙丁火临官,则戊己土生成,方能植养万物;戊己土生成,则庚辛金聚土聚物藏生;先天戊寄申临官,己寄卯临官,庚辛金乃能随母行杀没万物凝聚万物成形;庚金临官,则壬水生,壬水乃能还性也;辛金临官,则癸水成,癸水乃能体活天地。壬癸水临官,则甲乙木生成,甲乙木乃能长养。

   这个十干阴阳一体互抱,阳长阴成阳消阴生阳化阴变非常玄奥;观太极阴阳图,阴阳互抱,子至巳而为阳,午至亥而为阴;时间滚滚向前,地球自东而西旋转奔流,皆无逆反之旋转,故太极图必是右旋;时间不能后退,人死不能复活,故而阴阳绝不会反向运动;若天宇有反向运动者,其物理必不同于地球太阳系,便当反识,然非为太阳系地球阴阳之理。既然如此,那么如《通会》书载之阴阳十干如癸水生卯,向后反向运动到子临冠,更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在本书书写的过程中,本人一直试图弄明白五行之性情,机缘巧合,忽在一日玩味壬癸水的生死中,合以自然现象,突然明白了,壬水死于卯是性死而非体死,壬水乃是水之寒性,寒性死而体正生机活泼来临,故而癸水生成,奔流天地而润养万物,经夏天直至孟秋,仍是水奔天地,到了秋末寒冬,冰雪便来临大地,而无非孟秋之壬水寒性生,何以春夏秋初,同样的水,不是冰寒令人生畏,而到了秋末冬季,寒冷彻骨,这无非就是体性不同的缘故,于是恍然大悟,五行皆是如此,阳死阴成,不过指性与体不同。而检讨生命万物,为何不是不停地生长,而是到了一定的阶段,便不再生长,同样是吃一样的饭,又没有不同,但是这人就是到了一定阶段便不再生长,即使你吃的再好也不会再长,而幼小即使吃的再差,只要不是营养不良,他也会控制不住的长,实在令人迷惑。实际上,正是如甲木死于午之类,这个长养之气便尽了,于是物体长成了,这个时候就该换乙木的成气没落之气主事了,乙木所代表的长成之气便不再聚敛物质,于是物体便慢慢的衰老,直到她的衰没之气临冠之时,物体也就应该寿终就寝了,当乙木成气的衰没之气到来的时候,生气也就开始胎养了。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太极图从子顺行到午,再从午顺行到子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生命从生长到长成不再生长,不再生长再到死没无形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白五行阴阳体与性生与成的不同,才会有进一步明白阴阳之道,自然世界对立一体的复杂性。

   明白以上道理,我们便可以总结甲乙木对立一体的几种存在形式:一、甲乙木具有并列对立形式;如阴阳对立,男女对立,不具有序位概念。二、甲乙木具有一体互抱对立形式;如太极互抱,甲死乙成,为生命存亡的分水岭,乙衰没而甲乙不存,具有序位递互概念、时间概念、时空概念。三、甲乙木具有同生共死性;甲乙一体生死,甲没有乙不生,乙没有甲而生命形质逐渐死亡,形质最终化之于土归之于无;生命只有一次,生之于无,死之于有。

   对五行十干阴阳不同,只要明白了道理,我们就能在命学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十干阴阳,无论他是生气也罢,成气也罢,总体无疑属于阳气,阳好生而阴好杀而已,无非阳长而阴成。天干之阳气,物化地支为阴,属于质,气质一体,与这里的阴阳十干生气与成气是不同的,这个不可以混淆。地支运动四时,运动一生,有形万物之天道运动就是上面所述的阴阳二气的道理一致。有形万物秉气而生长直至成气不长,无论质体多么强悍,也无非受二气控制,故天干秉气为万物荣辱之本,在八字而言就是人道富贵根基,故《鬼谷遗文》云:干禄主贵权名利,支主金珠积玉,得失荣枯之本,纳音器识性情人伦。

 

气行论

   气行论,在《黄帝内经》中叫《刺法论七十二》,这是我根据五运六气运转的道理改名为《气行论七十二》,把《本病论七十三》改名为《病生或生气论七十三》,合不合适呢?我只是为了符合天道,这样觉得顺理成章,好记忆。因为《刺法论,本病论》我认为纯粹是王冰个人编写《黄帝内经》后写的总结笔记。从文笔上、文言文的用法上、造词的结构上乃至于讲述天理上,都不同于那七十九篇,说得很直白,只要是大概懂得了五运六气的运转就可以看明白它,而且总结得恰到好处。虽然读了《黄帝内经》,知道了天地间有个五运六气在运转着,但是要想运转起来,不读《气行论和生气论》就是读了《玄珠密语和天元玉册》,还是极难明白书中说的天道,五运六气还是运转不起来。当你读了气行论和病生论之后,你就会发现什么叫气的上升、下降,什么叫迁政、退位,什么叫同一个名字在不同的用法上又叫法不同,也就是偷换概念,非常成功地体现了《易经》中“易”字的译意。

  《病生或生气论七十三》中说“天元九窒,其上升下降,迁政退位,各有经论”。一个天周,把大运分了五份,御在天中间,又以六气包在了五运气的外边,而且这六气又是变动的。变动的六气,总是有三元气在上,三元气在下。如果以天的气为准论气,就叫上淫于下,如果是以地的气论气,叫外作用于内。

   在南政年中;
   1. 天气主气,也就是在天上往下看,总是一气升天作天的左间,一气入地作地的右间,一气迁政作司天,一气迁政作在泉,一气退位作天的右间,一气退位作地的左间。

   2.  当地气主气时,也就是从地上往天上看,(不要老说做南朝北,坐北朝南的话,其实就是在南政年或北政年中,大夫看趴着的人,还是仰面的人)一气升天作天的右间,一气入地作地的左间,一气迁政司天,一气迁政在泉,一气退位作天的左间,一气退位作地的右间。

   气交有合,气上升得位,气下降得位,气行当其时,又得天时,时令到,气也到,又得天地之化。看事都是以我为准论左右。

   3.  是得天时,时令到了而气不到,或日气先时而至,即不得天地之化。一气升天作天的左间,一气下降作地的左间,一气司天,一气在泉,一气退位作天的右间,一气退位作地的右间。这第三种情况,是天地气不相交,气交失守其位,气交有变,也叫刚柔失守。书中却说,中外如何,要先别阴阳,先定中外,各守司天、在泉的气,叫各守其乡。司天的一方气由司天的治,叫外者外治;在地一方的气由在泉的治,叫內者内治。得时令就以得时令一方的天气治;没得时令,只得天化,就以得天化一方的天气治,随其攸利,这是推其天理的又一种办法。

   在北政之年中,运转方向与南政年相反,其余同理。

   气上升不前是天塞住,气下降地气承住。如,壬寅风气上升交在阳明的本气燥上,叫天塞,气不能上升而逆行下降;壬寅风气下降交在阳明本气燥金上,叫地承,不能降而逆行上升,在人身之中,叫气血倒转。而书中说木欲升而天柱抑窒之;木欲降而地皛抑窒之。“天柱”、“地皛”“太白金星”“甲午气位”“阳明燥气”“阳明金”手阳明经,足阳明经,肺脏,大肠,阳明的本气。都是概念的互换,你不习惯,说运的气,气的气,不能用天干地支代指,都是没把五运六气落实到实处,都是把《黄帝内经》的天道束之高阁,空谈天道,空谈病理。如燥在天为气是“庚”,在地为物为“酉”,不要一说天上、地下只是见词意译的理解。卫气为阳,营血为阴。卫气为阳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代表的五行的阳气,地支代表的是味气,为阴气,都是五行之物。很多法家,道家,易家,医家看了《黄帝内经》自以为是,把光、电、磁,黑洞、鬼、神、特异功能,拿到《黄帝内经》的天道中来解释,都是不可取的。《黄帝内经》里说的五运六气的上升下降,不是只用嘴说木上升交在金上,木下降交在金上,而是用天干地支完全能够展示出来,能够看见。木上升交在了金的上边,还是金的下边。书中说的交在足阳明经腹脐之傍,循胸乳上面。就是“壬寅或丁酉”。六气皆然。

   戊申火上升、下降交在太阳本气水的下工;甲寅土气上升、下降交在厥阴本气风的上工;庚寅金上升、下降交在少阳本气火的上工;丙午水气上升、下降交在太阴本气土的上工,都会发生升降不前的问题。都是同一个道理。

气过有余,又遇同气成了天符气,气交有变,都要逆行。

   五运六气上升下降的往来,总是有一个辅助和承抑问题。所谓时兴六位的气,就是四时同犯,即火助火,水济水和相抑,即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或者说当气行到在泉厥阴的气主地时,时令的中气以至,而太阳还在布天,厥阴司天的气不能迁政,太阳的气必塞在天上,就会使天上的气运失合不顺,而产生邪气,即生成传染病,故大泄太阳“丙”的寒气首当其冲,这就叫时至而气不至。如时间到雨水,而气还在立春的时间,或着者说,在一日之中,时辰至“亥时”,而日气才走到“戌时”,时令和气之间形成了一个差,所以书中说:“五运之气,郁而乃发,待时而作也”,大温的天气在辰、巳月,到热气大发生,实际在申、未月,大凉发生在戌、亥月,到阴气大发,实际寒在丑、寅月。是什么气,都要用天干地支表示出来,论五运六气能看到它,中医在脉象上能摸到它。

   所以说风应该化于天,而太阳不退位还布天;少阴该化于天,厥阴不退位还在布天;太阴该化于天,少阴不退位还在布天;少阳该化于天,太阴不退位还在布天;阳明该化于天,少阳不退位还在布天;太阳该化于天,阳明不退位还在布天。从而知道,人与天奋斗而不适于天的气,而得病的道理,这就是得时令而不得天化的道理。我们从中看到,主管太一五运六气运转的有两种气,一个是时令的节气或中气,另一个是能否得天之化的天的气,地之化的地之气。我们平常说的时至而气也至,是同时得到了时令又得到了天地之化。也就是《四时调神大论》中说的,“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谓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已从其根”。是说一年四季中的万物,都为阴阳。阳气的根是阴,阴气的根是阳。阳无阴,阳不可能生,阴无阳,阴不可能化。全是阴,阳气也不能尽,全是阳,阴气也不能穷,以阴养阳,以阳养阴,一日100刻的时间,有甲从其己,有己从其甲,有戊从其癸,有癸从其戊,等等二气常在,都从其根。地支代表的味气亦然。而时至气不至,是气来得太迟,失去了时令约束的气,要么阳失了阴,要么阴失了阳,成了“壬”生“戊”或“丁”生“癸”,阴阳不能相交的气,只归五行而统的盛气,为大虚的邪气,即人们说的五邪中的“虚邪”气。就是应该被治,被泄掉的气。在人身之中,就是中医要治的邪气。

   天地迭移,阴气见不到阳的根,阳气见不到阴的根。当气有余下降,降已而又升,先时至天;当气有余上升,升已而又降,先时而至地。如时令至“立春”的节气,而日气先时而至“雨水”的中气;时令至“雨水”的中气,而日气先时至“惊蛰”的节气。又如;时间到“亥时”而日气先时至“子时”的时间,书中说一气已往,气则改新,新气既来,旧气复去,应分先后,这就是未至而至的气。六气同理。看气不能大意,在南政年中,摸脉时寸脉从左易于右,易没易;尺脉从右易于左,易没易。这都是非常关键的医理。这些重要的天道,在五运六气的生成和运转中都能看到,如果看不出来,或解释不了,就不可能看懂《黄帝内经》,更不可能明白哪是既得时令又得天地之化的气、得时令而不得天地之化的气。我写气的生成就是为了分清它。

关于“阳化气,阴成形”的问题

   我们在写五运六气的生成和运转时,是以五运六气的生成为主,气的运转只作提示尔已。五运六气的生化和成形,以前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博文里都说了。但人们还是把对“阳化气,阴成形”的生成与气的运转混为一谈,还在谈对“阳化气,阴成形“的思索、探讨,更有意思的是在医学,心理学的文章里,如李如辉,李正福的文章中,把气生成都说成是运转的问题。我们不知道是文学水平的问题,还是缺乏《内经》知识的问题,本来在《阴阳应象大论》里,开始就讲了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五运六气生成问题。讲的是负阴抱着阳或负阳抱着阴的出现,讲的就是一阴一阳之道的天道,阳予之正气,阴气主持,群气而立起,万物才会方生,阴阳虽为分不开的一个整体,但是看阴阳时,要把阴阳离合来看,不是讲阴阳之间阳从阴化或阴从阳化,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的问题。更不是讲阴阳之间的变化问题。而所有的人都大談阴和阳之间变化,什么癌瘤,甲状腺瘤,三阴病,张冠李戴。把书中的原文解释一遍自明。

    “故积阳为天”——是天气主事。天气主,是在前半月节气的时间,地气上升于天,阳气越积越多,即司天的气管事。看的是寸脉。

   “积阴为地”——是地气主事。地气主,是下半月的中气的时间,天气下降于地,阴气越积越多,即在泉的气管事。看的是尺脉。

   “阴静阳躁”——在《黄帝内经》中,论年气五运六气的运转中,是以司天的气为本气,以在泉的气论标气,在年气中,第三步运长夏,即第四步气为中气。所以,司天的叫外边,为表。外边是天,天为阳,为躁动,是天动,天转。是天变才会看到地的移光定位的位移。看的是关脉。

“阳生阴长”——在司天、在泉的阴阳两气中,天的阳气增多,减少,大了小了,胜了,衰了,在泉的气必须随着天变。

   “阳杀阴藏”——阳气胜,罚阴,阳在前,阴在后;阴气胜,罚阳,阴在前,阳气在后;阴阳平衡,后半为阴,前半为阳。这都是指在天明前,寅时水下1刻——8刻20分时,阴阳气在生成中,天地气之间杀罚的特殊用法,不是生长化收藏的变化。是论五运六气生成的气是真气,还是邪气的依据,辩阴阳就从天明前先看出,故“审阴阳,各守其乡”。定出五运六气的生成,是时至而气至的气,还是时至而气不至的气,还是未至而至的气。寅时摸脉,正是阳气未散,阴气未动,新气未来,经脉未盛,气血不乱的时间,阴气或阳气过与不过最容易分开,就是指正常人,在天明前时辰的正常情况。而有病的人,将明显地出现阳脉见阴脉,阴脉见阳脉,或阳病阴不病,阴病阳不病的情况。由于阴阳的相互克制,便出现了是阳能见,阴不能见,或者是阴能见,阳不能见,谁能显像,谁不能显像的问题。在《天元纪大论》里也告知,阴阳之运各有运用,不要以天阳主生,地阴为杀为凝。有人还把张景岳说的话;“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这是五运六气在运转中新生成的病气。不是天人合一的时间,阳化气,阴成形产生的盛衰。

  “阳化气,阴成形”——在天明前阳化气成形,在寅时初,寅时中,寅时末或阴化气成形,在寅时初,寅时中,寅时末,都是大体上知道五运六气的生成是从哪一条经脉开始,而后才能知道太一到达何时辰,又行到何经脉之位。所以阳化气,见阳气的天干地支;阴化气的成形,见阴气的天干地支。都是为了定出五运六气是真气,还是邪气,即同司天主事的气为正气,为真气,反司天的气为邪气。在泉主事同理。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当在寅时生成阴气或阳气,太过,太厚就必然溢淌至到卯时的气。

    这就是《阴阳应象大论》的中心内容,见象应天,本乎司天的气以司天的为准,摸脉摸的是以寸脉为准论病。本乎地的气以司地的气为准,摸脉摸的是以尺脉为准论病。不管阴阳是什么,都要用天干地支在时辰的位置上,以阴阳的形式见到形像。看到形象,再推其天理,合以阴阳调寒热的气,没有看到形象总是用嘴说五运六气的变化,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调什么,只凭想象,以言代化,不是胡闹吗?作为一个中医,你先看到形象了吗?当你看到了形象,按之而不鼓或鼓得太甚的脉,又应该怎样推其天理,这都是在阴阳化气成形的情况下才能办到。(在五运六气的生成中有实例)这里看到的,不是“望、闻、问”的含义,而是心中明白,有一个五运六气司天地的图,所以书中说;索之于经,要慧然在前,目明心开志在先,口不能言,俱视而独见。

   天有阴阳下降,地有阴阳上升,都要用日气化生的五气在寅时彰显出来。

   人食了五味儿的阴阳,即地支的气也要在寅时彰显出来,五脏化生的五气也要彰显出来。

   风胜动,热胜腫,燥胜干,寒胜凝,湿胜了濡泻,是四时阴阳的生成。

   天气寒、暑、燥、湿、风、火的生成。都要在天人合一中,在寅时的时间彰显出来。所以上古圣人,伦理人形,列出脏腑,端络经脉,气通六合,各从哪条经脉开始,都能看到它,都能从脉象上摸到它。扁鹊说;“夫人之真元,乃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这真元的真气指的就是当气上升时主事的气,是司天的气;当气下降时,是在泉主事的气。当以手经脉主宰全身强,右边接着上升的气脉,左边施布着下降的气血;当以足经脉主宰着全身强,右边上奉着来的气血下降,左边输注着气血上升。摸脉时,首先在尺,寸处先摸到的脉,脉脱则人亡。也是《天元玉册卷二十三》中说的治脉易神的关键。不要一说真气又用佛家、道家、仙人说的话来解释。仙家知我们不知,本文只论五运六气阴阳生成的盛衰。人一生的变化中,七益八益和七损八损,以及在天门地户中遇见的阴阳,都是论胜衰,只讲阴阳的生成,没有一点讲阴阳运转变化的天道。还是用《阴阳应象大论》中的结束语句,来结束本文最准确;“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阴治,阴病阳治,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谈谈阳气治了阴,阴气治了阳

   在五运六气的运转中,当阳气集聚,阴气集聚时,都是阴、阳气逆行,最后被反气所治。根据这个天理中医在治病时,也总是遵守着这一点。书中说;“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所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矣。”这些话,只有在知道五运六气的运行时,你才会明白。中医治病只是记住用药“其始同,其终异”就可以了。

   大寒內结,蓄聚疝瘕,摸到的是沉脉,或沉入骨,是阴气流入到了气的阴位,同气相并到了一起。就是流到了阳的气位,摸到的也是沉脉。当然,还是要先立起年气,先知五运六气的天,然后才知用热来攻除,但因寒聚大胜格着热,使人疼发很甚,吃热药就无法进入到标气处或本气处,只能蜜煎乌头佐以热,蜜多其药,服后,热的药进入到标或本气处,必疼痛便消。这个方法张公从此就会了,凡是用热药治寒都这么用。

   如果是摸脉为浮脉,有火气动,服冷药的时间已经过去,热聚又走到了阳的气位,就又成了热把寒格在千里之外,服冷而呕吐,嗌干口苦,成大热喜欢寒,一切都同五运六气的运转一样,咸寒乎热,冷之更甚,逆着气治,则又拒其治,顺其治,又会加重病情。

   如果是调寒用热气,必逆行,冷热必行。热物冷服吃,下嗌之后,冷体必消,热性必发,病气随着必愈,呕吐也会除去,情切不违,大有益处。醇酒都是这一类,是用热治寒,即用阳治阴。

   所谓厌烦热的情况;都是人吃了食物产生精气的味道,气太过了,余气在上,见之必然是呕吐。如果是热的余气产生的病,用寒气攻不进去,用热气加重病气,就用豉豆,诸冷药酒渍或煴而服之,酒热气同,无违忤,酒的热气尽,寒药必行。热散开必消。这就是热病用寒,即寒因热用。

   凡是冷物,热气合之。服之食之。热复围解,都是寒因热用,即用阴治阳。

   又如热食猪肉,粉葵乳,以淑姜橘,热气合之,热在下焦,治法都一样。假如下气虚乏,中焦气拥胠胁满甚,食已转增,粗略的、大约的一看,无能力断它,要是散满,必然是下虚,补下则满甚,满甚于中,散气则下焦转虚,补虚则中满滋甚,医病的人到一起合断诊议,言议偕同,不救其虚,而救其满。药入则减,药过则病依然。还是中满下虚,这都是不知道应补于下,少服则渍壅,多服则宣通,用偶方剂,中满自除,下虚变实,这就是气满塞住,解塞的办法。故;塞因塞用。适宜于用寒疗,

   当大热内结聚,注泄不止,热结寒疗,大结必除,以寒下之,大热利解,这就叫通为通用。

   又如大热凝于内,久利溏泄,好了又犯,用寒立止,都是同一类的病,治寒用热,是消部分寒,故凉行;治热用寒,是消部分热,故温行;所以是始同终异。如此等等都是反治之道。气知中外,是寒是热,即是阴是阳,守住是足经脉的气,还是手经脉的气,上淫于下为外治,外淫于内为内治,寒热温凉,随病所在。还有不知道的病吗。

TAG标签:
标签: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犉犉字的寓意是什么?答案在这里!!

犉犉字的寓意是什么?答案在这里!!

元:元字念作yuán,元字五行属木,用作人名意指正气秉然、有才能、聪明之义;礼:...

笔画9的五行属金的字

笔画9的五行属金的字

许多汉字在五行中都有其对应的属性,那么9画属金的字有哪些呢?下面学习啦小编为你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