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的百日维新、维新,又称为了权利之争

2023-12-03 15:58:57 人看过

戊戌变法的百日维新、维新,又称为了权利之争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戊戌变法的读书笔记,希望您喜欢!

戊戌变法的读书笔记篇一

学完了,对老师提供的标准答案我感到怀疑和失望.老师说:光绪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和慈禧太后争权夺利.作为君主,头等大事居然不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国家,不是为了拯救民族危机,而是为了权利之争.曾经有人为他鸣不平,认为他的治国之才,不亚于康熙帝.但是,我看来,一个处在风雨飘摇的国家,若是交给一个如此注重于权利的人,未必会有所回转.而且,当时的中国,资本主义已经发展,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已经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削弱王权再所难免,即使利用戊戌变法使权利到达支持改革的光绪帝手中,他会愿意逐步使中国走君主立宪的道路吗?这是从这场变法的最上层来说变法失败的必要性.

对比日本,他的倒幕运动也是争取天皇的支持,但是并非依赖.而中国天真的维新派们以为有了皇帝的支持,平民的改制就不惊世骇俗了,就会一帆风顺了.认为通学日本,即可.从这里我看到了中国千年教育的悲哀,文学上优异的在政治上未必会是一代贤臣.那些感叹没有君主重用的大文豪们,没有被重用,根本原因在自己,而君主只是决定了你成就高位之途的坎坷程度.一个懂得如何使用政治手腕的人,是不会一辈子只会哼吟的人.维新派们没有看到日本的成功,还在于代表日本封建势力的幕府,已陷入众矢之的,这场明治维新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中国的良民们早在压迫之下,忘却了反抗,习惯了残喘的日子,维新派们也不屑于对他们的发动,就这样僵持着,所以这场运动的群众基础可想而知.

当然,守旧势力对于这场运动的抗拒是失败的重要原因.一个最大的问题在于新政中裁减冗员和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特权的主张.无条件的裁员和阻断旗人生活来源的方法肯定是过于激进的,应该有一定的补偿,或者是安排别的出路,这样才会减小改革的阻力.对于迂腐的读书人,可以另设考试,安排他们作文化的整理工作等等,这样抵制新法的人就会减少.从另一方面讲,就是这些养尊处优的权贵们,在国家处在灭亡边缘的时刻,心心念念的是自己奢侈的生活和尊贵的地位,那些"刻苦钻研"八股的儒生们在意的事自己的升官发财的美梦,竟这样在乎自己的个人得失,我真的觉得在唏嘘列强的侵略的残暴时,难道我们不该反省些什么吗?

军权作为改革的必要后盾,怎么能够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没有实权的光绪帝不能提供军队,那么为什么不学高杉晋作,自组"奇兵队",太平天国可以招揽这样多的人,义和团也可以收录众人,那么,维新派也可以.将宝压在一个新军司令手中,那么风险可想而知.妄图帝国主义的帮助,可见维新派对于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的错误性.

这样的情况下,无论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的是否够充分,失败都是肯定的,是不言而喻的.

戊戌变法的读书笔记篇二

戊戌变法,中国近代史上最惋惜的一次变法失败。这次失败不仅仅是失去了许多仁人志士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中国也折掉了自己最后一刻救命稻草。唉,从那以后中国再也无法重现汉唐之风,再也无法享受那万国朝邦的荣耀。

明治维新,日本近代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变法,这次变法的成功让日本从一个所谓的“弹丸岛国”一跃成为与当时西方列强并驾齐驱的国家,这也使日本实现了《脱亚论》中的“脱亚入欧”中心理念。

虽然《脱亚论》的作者福泽谕吉被认为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鼻祖,但面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空间时难道还要坚持“儒家之道”吗?当别人刺你几刀后,你还要微笑的“以德报怨”吗?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同样必然会用于国家之间。

中国,历史的确相当源远流长,但中国人却忘记了一项本领,那就是忘记了“反思”!我们坐在这,我们为什么能坐在这?只有知道我们为什么坐在这,我们才能够知道我们能在这坐多久!很简单的道理却让我很纳闷几千年随着历史的演变就是落下了这点!

(一)戊戌变法—血泪铺成的道路

1895年4月,据中日“甲午海战”近半年后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叙述严峻的形势,同时提出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公车上书”称为维新变法的序幕。

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宣扬变法;组织强学会。随后在上海创刊《时务报》,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

1897年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陈述列强瓜分中国,形势迫在眉睫。1898年1月康有再次上书光绪帝,4月,同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戊戌变法政治,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究竟是非经过我也没必要照着书再重复一遍,相信各位也没有愿意听我大讲史书的功夫。那么就谈谈我对戊戌变法的理解与看法吧!

首先,我认为戊戌变法的失败不仅仅是一次变法的失败,而是中国由封建主义走向资本主义的一次革新。但很可惜这次失败了,革掉了中国半条命!可以假设若戊戌变法成功的话中国或许不会发生以后的事情,但事实证明以当时的状况变法成功的几率低的可怜。

所以与其说惋惜戊戌变法的失败,倒不如惋惜中国近代的发展史。屈辱!屈辱!还是屈辱!这就足以概括中国的近代史。所谓的天朝上国,所谓的敢于向十一国宣战,所谓的天平盛世,所谓的割让万里河山于人。

谭嗣同曾说过;“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我说谭嗣同的鲜血流的不值,因为他的鲜血并没有唤醒中国这匹睡狮。所以谭嗣同的死是不值得的除了青史没有人会追忆他。

总结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有如下三点;

其一,光绪帝与维新派并没有掌握重兵,光靠道理仁义是无济于事的,而并不在于袁世凯的告密与否。

其二,慈禧等守旧派还是完全控制着中国,即使真如期望成功挟持慈禧又能如何消灭守旧派呢?难道就不怕根基不稳反而失败落谋逆罪状吗?

其三,中国当时民众经过几百年的过往,早已习惯了自己的生活习惯,若没有充足的时间让民众适应只会适得其反,要知道无论是慈禧还是中国的民众都是光绪帝及维新派革新的难题。

所以,综合如上所言戊戌变法的失败并不是偶然,而正好恰恰是必然的。一个幻想着用几年的光景吸收西方几十年的变革精华再一跃成为亚洲的“强国”,这种天方夜谭真的是那么触手可及吗?至少,我知道现在这还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二)明治维新—"真"脱亚入欧

1885年3月16日 (明治十八年)清国对面的日本一个名叫福泽谕吉的人在日本报章《时事新报》发表了一篇著名文章《脱亚论》这篇文章一经刊登立刻在全日本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无论是日本政府还是民众都从这篇文章中看到了日本未来崛起的希望—引进西洋文明!

或许有人会问明明是“明治维新”但为何偏偏先谈福泽渝吉的《脱亚论》呢?我认为若不先简单介绍《脱亚论》则不会简单明了的道出”明治维新”的渊源经过。

1868年,随着江户城的投降统治日本265年之久的德川幕府覆灭,1869年春,明治天皇彻底扫除国内幕府残余势力。同时也预示着明治天皇已然下定决心让日本彻底改头换貌,而不是仅仅做做样子空口白话!

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6月11日公布《政体书》。9月3日天皇下诏将江户改称东京。10月23日改年号为明治。

1869年5月9日迁都东京。并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明治政府颁布《五条誓文》

戊戌变法的百日维新、维新,又称为了权利之争

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且天皇拥有无限权力。

社会体制方面,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过去的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为“士族”,其他从事农工商职业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为减轻因“版籍奉还”而连带的财政负担,政府通过公债补偿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封建俸禄;此外亦颁布武士《废刀令》,以及建立户籍制度基础的《户籍法》。

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历制上则停用阴历,改用太阳历计日(年号除外)。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国家的中央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殖产兴业)。

教育方面,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将全日本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各有1间中学,每1中学区下设210小学区戊戌变法的百日维新、维新,又称为了权利之争,每一所小学区设8所小学,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教育机关颁布《考育敕语》,灌输考道、忠君爱国等思想(有人认为此举用意在于强化最高权力集中式的社会体系,为日后的对外扩张铺路)。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

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并于1872年颁布征兵令,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预备役2年,后来一般役及预备役分别增至3年及9年,总计20xx年。1873年时,作战部队动员可达40万人。此外明治政府亦发展国营军事工业;到了明治时代中、后期,军事预算急剧增加,约占政府经费的30%~45%,实行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

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兴筑新式铁路、公路。1872年,第一条铁路——东京(新桥)至横滨(樱木町)间铁路通车;到了,日本全国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7000公里。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于1882年订立法式刑法,于1898年订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于1899年订立美式商法。

宗教方面,基于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因为其宣扬忠于天皇的思想,对天皇统治国家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亦容许其它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基督徒传教的禁令。

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以高征地税等手段进行大规模原始积累,建立了一批以军工、矿山、铁路、航运为重点的国营企业。

与此同时,引进缫丝、纺织等近代设备,建立示范工厂,推广先进技术;招聘外国专家戊戌变法政治,派留学生出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由于过重的财政负担曾经引起财政危机,80年代初政府把一批国营企业和矿山廉价出售给与政府勾结因而拥有特权的资本家(即所谓政商),以优厚的保护政策鼓励华族、地主、商人及上层士族投资经营银行、铁路及其他企业,培植了一批财阀。80年代中期起,以纺织业为中心,开始出现产业革命的高潮。 ——引用(百度百科)

从上文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明治维新绝对不是某些人心血来潮,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的的事戊戌变法的百日维新、维新,又称为了权利之争,而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与漫长过程的改革。从这里就可以基本清楚的看出相近时期的清国戊戌变法是一个多么不成熟的举动。

甲午海战“惊动”了全国的人,却仅仅“惊醒”了少部分人。就是那少部分人想一口气吃个饱来拯救中国。而日本的“黑船事件”却惊醒了全国大部分人。于是,幕府被推翻,天皇掌控朝政,国内该打的打,该闹的闹。然后,事情就那么“简单”的成了!

没错,事情就这么成了。以至于到1994年甲午海战,一个所谓的天朝王国竟然被大的毫无招架之力。以至于签署了极为“和谐”的《马关条约》方能继续苟存于世。就是那时候中国台湾离开了中国,一直到现在。。。。我不会说日本入侵中国台湾遭受数个月的抵抗才占领了中国台湾全境。

一个国家若放弃主权,那么请不要阻止民众。一个政府若一味卖国,那么请不要拖下民众。国家的主权就如同个人的尊严,没有尊严?那么你活着绝对是生不如死。

正因为美、英,等国的坚船利炮使着日本彻底惊醒,所以,日本不维新不足以存,此即是明治维新之道!相反,我不知道为何,八国联军的坚船利炮都无法使清国惊醒,看来还是八国联军使用的炮弹火药量太少导致的。

人们总习惯性的把,“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相提并论。我看两者完全没有可比性!一个幻想着一夜暴富戊戌变法政治,一个脚踏实地的进取。你说,谁会成功呢? 再说明白一点,一个稳扎稳打的维新,一个浮华不实的变法。难道你还认为两者有什么可比性。

现在,我不为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惋惜,因为从一开始变法就注定不会成功,而且注定会有很多的人白白流血牺牲,相反,我为明治维新而惋惜,为何明治维新不会再次发生,中国为何不能也奋发图强呢?难道仅仅是缺少统治者与实施者?不!其实是缺少改革进取的思维。

试问,明朝时中国的航海与火器就已然领先于世界,为何几百年之后,西方的坚船利炮还会驶入我们的土地残杀我们的同胞呢?至于这是为什么?我不知道,历史只有公断!国之兴,必兴于改革。国之亡,必亡于腐朽。我知道的只是这一句话而已!

TAG标签: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黄埔军校的最大特点是把政治教育提到和军事训练同等重要

黄埔军校的最大特点是把政治教育提到和军事训练同等重要

国民党一大正式议决创办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是一所国共合作的学校。中国共产党十分...

风水堂:戊戌男命怎么样?

风水堂:戊戌男命怎么样?

戊戌日柱男命怎么样戊土坐支戌,在五行十二宫为临墓。是否因此会感情出轨,那又当结合...